高評價!巨匠電腦讓你變身iPhone App設計高手!一份設計稿支持多個尺寸!

錚/

1507280924550.jpg
巨匠電腦讓你變身iPhone App設計高手!一份設計稿支持多個尺寸!

app開發中多種設備尺寸適配問題,過去只屬於Android陣營的頭疼事,只是很多設計師選擇性地忽視android適配問題,只出一套iOS平臺設計稿。隨著蘋果發佈兩種新尺寸的大屏iPhone 6,iOS平臺尺寸適配問題終於還是來了,行動設計全面進入“雜屏”時代。看看下面三款iPhone尺寸和解析度資料就知道螢幕有多雜了。

加上Android生態中紛繁複雜的各種奇葩尺寸,現在APP設計開發必須考慮適配大、中、小三種螢幕。所以如何做到交付一套設計稿解決適配大中小三屏的問題?設計和開發之間採用什麼協作模式?一個基本思路是:

1、選擇一種尺寸作為設計和開發基準;

2、定義一套適配規則,自動適配剩下兩種尺寸;

3、特殊適配效果給出設計效果。

手機淘寶的iPhone 6/iPhone 6 Plus適配版本即將提交App store審核。先曬一下我們採用的協作模式,再慢慢說明原委。

第一步,視覺設計階段,設計師按寬度750px(iPhone 6)做設計稿,除圖片外所有設計項目用向量路徑來做。設計定稿後在750px的設計稿上做標注,輸出標注圖。同時等比放大1.5倍生成寬度1125px的設計稿,在1125px的稿子裡切圖。

第二步,輸出兩個交付物給開發工程師:一個是程式用到的@3x切圖資源,另一個是寬度750px的設計標注圖。

第三步,開發工程師拿到750px標注圖和@3x切圖資源,完成iPhone 6(375pt)的介面開發。此階段不能用固定寬度的方式開發介面,得用自動佈局(auto layout),方便後續適配到其它尺寸。

第四步,適配調試階段,基於iPhone 6的介面效果,分別向上向下調試iPhone 6 plus(414pt)和iPhone 5S及以下(320pt)的介面效果。由此完成大中小三屏適配。

為什麼選擇iPhone 6作為基準尺寸?

當面對大中小三種螢幕需要適配的時候,很容易想到先做好一種螢幕,再去適配剩下兩種螢幕。第一個決定是到底以哪種螢幕作為設計和開發的基準尺寸。我們選擇中間尺寸的iPhone 6(750px/375pt)作為基準,基於幾個原因:

1、從中間尺寸向上和向下適配的時候介面調整的幅度最小。375pt下的設計效果適配到414pt和320pt偏差不會太大。假設以414pt為基準做出很優雅的設計,到320pt可能元素之間比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比如圖片和文字之間視覺比例可能失調。

2、iPhone 6 plus有兩種顯示模式,標準模式解析度為1242×2208,放大模式解析度為1125×2001(即iPhone 6的1.5倍)。可見官方系統裡iPhone 6和iPhone 6 plus解析度之間就存在1.5倍的倍率關係。很多情況下這兩種尺寸可以用1.5倍直接等比適配。

3、1242×2208這個奇葩的數值是蘋果官方都不願意公開宣傳的一個解析度,不便於記憶和計算柵格。640×1136雖然是廣泛應用的一個解析度,但是大屏時代依然以小尺寸為設計基準顯然不合時宜,設計師會停留在小屏的視角做設計。

所以,iPhone6的750×1334是最適合基準尺寸。

只交付一套設計稿,預設用什麼規則來適配?

前文提到適配策略是先選擇iPhone 6作為基準設計尺寸,然後通過一套適配規則自動適配到另外兩種尺寸。這套適配規則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文字流式,控制項彈性,圖片等比縮放。

控制項彈性指的是,navigation、cell、bar等適配過程中垂直方向上高度不變;水準方向寬度變化時,通過調整元素間距或元素右對齊的方式實現自我調整。這樣螢幕越大,在垂直方向上可以顯示更多內容,發揮大螢幕的優勢。

按照上述預設適配規則,大中小三種螢幕顯示效果均相同。有時候想在大螢幕顯示更多內容,需要設計出特殊適配效果。比如App store首頁焦點圖,從iPhone 6適配到iPhone 6 plus時焦點圖尺寸和排版做了特殊處理。底下應用列表也從一排3+個變成一排4+個,真正實現了大螢幕顯示更多內容的理念。這些就需要設計師給出相應設計稿。

巨匠電腦開設了APPLE實務應用課程,教你APPLE應用程式開發與實務應用、Mac平面視覺創意設計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讓你快速上手!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youxiputao.tw/articles/3145

 

【APPLE實務應用課程】巨匠電腦:盜版iCloud網站現身,小心洩漏Apple ID!

【APPLE實務應用課程】巨匠電腦新資訊:Apple Music結合iTunes Match功能

【APPLE實務應用課程】巨匠電腦分享,Apple Pay的下一步 ─ 消費者互相支付

巨匠電腦教你一天內完成ios App設計

巨匠電腦讓你變身iPhone App設計高手!

錚/

1507280924550.jpg
巨匠電腦讓你變身iPhone App設計高手!一份設計稿支持多個尺寸!

app開發中多種設備尺寸適配問題,過去只屬於Android陣營的頭疼事,只是很多設計師選擇性地忽視android適配問題,只出一套iOS平臺設計稿。隨著蘋果發佈兩種新尺寸的大屏iPhone 6,iOS平臺尺寸適配問題終於還是來了,行動設計全面進入“雜屏”時代。看看下面三款iPhone尺寸和解析度資料就知道螢幕有多雜了。

加上Android生態中紛繁複雜的各種奇葩尺寸,現在APP設計開發必須考慮適配大、中、小三種螢幕。所以如何做到交付一套設計稿解決適配大中小三屏的問題?設計和開發之間採用什麼協作模式?一個基本思路是:

1、選擇一種尺寸作為設計和開發基準;

2、定義一套適配規則,自動適配剩下兩種尺寸;

3、特殊適配效果給出設計效果。

手機淘寶的iPhone 6/iPhone 6 Plus適配版本即將提交App store審核。先曬一下我們採用的協作模式,再慢慢說明原委。

第一步,視覺設計階段,設計師按寬度750px(iPhone 6)做設計稿,除圖片外所有設計項目用向量路徑來做。設計定稿後在750px的設計稿上做標注,輸出標注圖。同時等比放大1.5倍生成寬度1125px的設計稿,在1125px的稿子裡切圖。

第二步,輸出兩個交付物給開發工程師:一個是程式用到的@3x切圖資源,另一個是寬度750px的設計標注圖。

第三步,開發工程師拿到750px標注圖和@3x切圖資源,完成iPhone 6(375pt)的介面開發。此階段不能用固定寬度的方式開發介面,得用自動佈局(auto layout),方便後續適配到其它尺寸。

第四步,適配調試階段,基於iPhone 6的介面效果,分別向上向下調試iPhone 6 plus(414pt)和iPhone 5S及以下(320pt)的介面效果。由此完成大中小三屏適配。

為什麼選擇iPhone 6作為基準尺寸?

當面對大中小三種螢幕需要適配的時候,很容易想到先做好一種螢幕,再去適配剩下兩種螢幕。第一個決定是到底以哪種螢幕作為設計和開發的基準尺寸。我們選擇中間尺寸的iPhone 6(750px/375pt)作為基準,基於幾個原因:

1、從中間尺寸向上和向下適配的時候介面調整的幅度最小。375pt下的設計效果適配到414pt和320pt偏差不會太大。假設以414pt為基準做出很優雅的設計,到320pt可能元素之間比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比如圖片和文字之間視覺比例可能失調。

2、iPhone 6 plus有兩種顯示模式,標準模式解析度為1242×2208,放大模式解析度為1125×2001(即iPhone 6的1.5倍)。可見官方系統裡iPhone 6和iPhone 6 plus解析度之間就存在1.5倍的倍率關係。很多情況下這兩種尺寸可以用1.5倍直接等比適配。

3、1242×2208這個奇葩的數值是蘋果官方都不願意公開宣傳的一個解析度,不便於記憶和計算柵格。640×1136雖然是廣泛應用的一個解析度,但是大屏時代依然以小尺寸為設計基準顯然不合時宜,設計師會停留在小屏的視角做設計。

所以,iPhone6的750×1334是最適合基準尺寸。

只交付一套設計稿,預設用什麼規則來適配?

前文提到適配策略是先選擇iPhone 6作為基準設計尺寸,然後通過一套適配規則自動適配到另外兩種尺寸。這套適配規則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文字流式,控制項彈性,圖片等比縮放。

控制項彈性指的是,navigation、cell、bar等適配過程中垂直方向上高度不變;水準方向寬度變化時,通過調整元素間距或元素右對齊的方式實現自我調整。這樣螢幕越大,在垂直方向上可以顯示更多內容,發揮大螢幕的優勢。

按照上述預設適配規則,大中小三種螢幕顯示效果均相同。有時候想在大螢幕顯示更多內容,需要設計出特殊適配效果。比如App store首頁焦點圖,從iPhone 6適配到iPhone 6 plus時焦點圖尺寸和排版做了特殊處理。底下應用列表也從一排3+個變成一排4+個,真正實現了大螢幕顯示更多內容的理念。這些就需要設計師給出相應設計稿。

巨匠電腦開設了APPLE實務應用課程,教你APPLE應用程式開發與實務應用、Mac平面視覺創意設計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讓你快速上手!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youxiputao.tw/articles/3145

 

【APPLE實務應用課程】巨匠電腦分享,Apple Pay的下一步 ─ 消費者互相支付

【APPLE實務應用課程】巨匠電腦分享,當Apple Watch不跟iPhone連線,它也不只是支Watch!

【APPLE實務應用課程】設計師為何都用Mac?巨匠電腦告訴你

【APPLE實務應用課程】巨匠電腦:盜版iCloud網站現身,小心洩漏Apple ID!

巨匠電腦:大螢幕iPhone帶來了App設計的三種改變

錚/

1507271018410.jpg
巨匠電腦分享,大螢幕iPhone帶來了App設計的三種改變
很長一段時間內,智慧手機產業區分都很明顯。Apple堅守小螢幕不改變,與此同時Google的Android手機卻越來越大。但是隨著4.7吋的iPhone6和5.5吋的iPhone6 Plus的發佈,這種分別消失了。大時代全面降臨。

對於那些之前做得很出色的開發者來說,接下來的工作並不是簡單地把現有的小界面擴展到大螢幕上。在與行內優秀的UI設計師交談中,很明確的一點是由於螢幕區域已經擴展到超越拇指所及之處,這將極大的影響到一些方面,比如按鍵的配置,手勢,內容佈局。接下來就是在下一波App設計中要注意的:


1.控制區域移動至螢幕底部

目前,將那些常用的按鍵配置在螢幕的上角還是非常普遍。追溯至像Mac和Windows這樣的桌面系統,不論是Twitter還是Apple自己的照片應用,你會發現那些受歡迎的應用都是把所有功能放在頂部的Navigation bar。但是在大螢幕移動設備上,那個頂部的bar用我們的拇指太難觸及。

「我們在想很多Apps都會開始考慮將主要控件放在屏幕底部而不是上方或者右上角,」Mark Kawano闡釋道,他是前Apple設計師,目前主要針對一個iPhone的App—Storehouse,解決其在大屏iPhone上可能出現的問題。這個應用主要是為移動設備提供富媒體故事發佈平台。在這個應用中,Kawano的設計團隊並不是將每個功能放在固定的位置,而是在操作的時候根據不同 內容出現在底部的不同Navigation bars。

Kawano並不是唯一這麼思考的。Google的產品總監Luke Wroblewski指出Google的Material Design設計原則很好的支撐了Kawano的設計邏輯。Google中叫做「行動按鈕」的這麼個東西就在屏幕下方三分之一處,或者會在整個移動設備的 右下角(不過對於右手操作的人來說這需要蜷縮他們的手指去按按鈕了)。

但是Loren Brichter(因發明Twitter的下拉刷新手勢而廣為人知)則提醒說將控件移至底部並不總是最好的選擇。「底部UI是一種對於困難折中的結果。人 們從上到下閱讀,我發現許多人完全忽略屏幕底部的東西,」他說。「如果你能放在底部並令人注意,那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他補充道:「另一種方式可以解決問題,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值得嘗試,那就是界面簡化為的特定數量以捲軸形式翻閱的內容區域。這樣用戶就會將要閱讀的內容手動拖到拇指可操作的範圍,而不用另外設置的完全不直觀的所謂可達性手勢。」

2.用手勢取代按鍵

按鈕設計在屏幕底部是一個好的選擇,但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並且有一個一定會受歡迎的解決方案讓人們知道該怎麼操作,不論是五寸還是50吋。那就是手勢—或者更具體的說,輕輕一劃。

不久之前,Brichter 抱怨說UI設計師並沒有積極的將我們的手指滑動這一手勢利用充分。各種菜單及功能鍵都可以通過設計手勢來隱藏。以至於我們處在一個所有屏幕上端都是無用按鍵的階段,設計師沒有很強的動機去重新思考手勢的作用。

Mark Kawano指出,Apple的確在去年秋天公開的IOS7中加入了一個向右滑動後退的手勢,「可能他們已經知道更大的屏幕要來了。」 Storehouse這個應用就是聰明的借助Apple的設計趨勢:任何時候你在一個故事中,你可以向任何方向滑動退出。這在小螢幕上操作顯得精妙而且自由。但是在更大的螢幕上,Kawano覺得這就是必要而不是多餘的選項。


3.應用多功視窗

在手機上,無論橫豎螢幕,內容總是一個視窗的。一個窗口就全部塞滿訊息流。但是在iPad或者Android平板上,多功視窗模式則允許多個app在運行。

「為什麼不讓兩個拇指都動起來呢?」

Ashish Toshniwal,Y Media Labs的CEO(Y Media Labs為PayPal 和Amex製作AAA移動app)相信多功視窗將被用在app內,因為Apple在IOS8中支持了更多手勢,並且已經在超大的iPhone6 Plus中實現。自帶App比如Mail可以多功視窗使用,開發者們也會得到新的權限工具令其更加好用。目前,Apple的軟件套件允許開發者限定是否需要多功視窗,且多功視窗權限並不以iPad或者iPhone app分類,而是以螢幕大小來分類。並且他指出多功視窗就像剛被發掘出的客製化app的機會,能延伸出非常特殊的用戶需求。

「考慮到在免持模式下用GPS。iPhone6 Plus用戶可以利用多功視窗去運行他們的GPS,從而提供更好的全方位導航體驗,」他寫道。「舉個例子,在同一視窗模式下的,文字指示,切換路線,事故報告甚至音樂控制。」

Wroblewski 給我們看他之前BLOG上的內容,幾乎說道的都發生了。多功視窗模式是一個UI的機會,其簡單的人因工學原理口述都能表達清楚。當我們拿著筆記本或者一個「平板手機」在全景模式,你需要用兩隻手以保證設備平衡這不僅僅是一個大拇指的任務,而是兩個去完成UI的導航。為什麼不都給他們兩個點事情做做?

編譯者題外話:讀了這篇文章令小編想起了當初的N9+Meego,對於手持設備手勢交互的探索,沒有比它更激進的。這之後的各種手機或者應用的手勢設計思路都像是在為它致敬!所以下一期小編會發一篇老文章,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那個系統大戰還沒有定論的年代!

巨匠電腦開設了APPLE實務應用課程,教你APPLE產品使用、APP應用程式開發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輕鬆學!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www.appshooting.com.tw/2014/09/leiphone0922/

 

巨匠電腦教你一天內完成ios App設計

巨匠電腦分享,蘋果產品設計考慮到中國消費者喜好

巨匠電腦分享,突破 iPhone 5s 慢動作區間限制,輕鬆製作多重變速特效!

巨匠電腦分享,Apple、Samsung 齊聲呼籲:淘汰SIM卡吧!

巨匠電腦分享:設計師說別再亂講介面設計就是使用者經驗了

錚/

1507240914190.jpg
巨匠電腦分享,設計師:別再亂講介面設計就是使用者經驗了
在這科技產品暴增,數位化轟炸的時代,科技可以帶著走,網路無所不在,使用者介面不再僅止於那方方正正的小螢幕,消費者對於產品的使用品質及服務越來越要求,使用者經驗也隨之受到更大的挑戰,在這「金錢中心設計」並不再高壓於「使用者中心設計」的市場,企業能不重視消費者與產品之間的關係嗎?

但到底什麼是使用者經驗,為什麼與數位行銷者有這麼重要的關聯?以下這五點,請你們好好看看吧。

1. 別再說使用者經驗就是使用者介面了!它比你想得更複雜!

其實,我們都誤解了使用者經驗的核心要點。雖然「賞心悅目的介面」也涵蓋在使用者經驗這領域裡,但比起來,「介面」只是冰山的一角,而且事實上,設計介面(通常都只螢幕介面)這工作稱為使用者介面設計,或互動設計。

那何謂使用者經驗的核心要點?基本來說,使用者經驗就是有關於消費者與科技之間的關係。若要更延伸並精確地來講,是要去定義並且「設計」出兩者之間的關係。

2. 使用者經驗在於產品本身,而不只在於產品的宣傳!

本質上,行銷和設計根本是兩碼子事-行銷是要讓人們想要這個產品,而設計是要製造人們想要的產品。

使用者經驗來自於產品本身的設計。在設計產品當中,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常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這問題剛好與行銷團隊的概念相牴觸,因為通常他們只在乎如何增加一個既定的產品的銷售量,忙到焦頭爛額時,誰還會有時間去管其他人的事呢?

屆此同時,使用者經驗設計師與數位行銷團隊的工作較有關連,並也部分負責活動的優化。想當然,在活動的優化過程中,使用者經驗設計師會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提出針對產品的質疑。這些假設性的疑問提供數位行銷者更實際的改良建議,讓他們知道該如何設定產品的定位,並且銷售產品。

3. 經驗一定會發生,但由你決定好壞!

不管有沒有規劃在行銷計劃中,使用者經驗是無法避免發生的。簡單來說,往往最成功的行銷就發生在我們已規劃的行銷計劃之外,而這種預期的可能性就是經驗。

數位媒體行銷管道通常有印刷品(宣傳單、海報等)、網路或者手機。但坦白來講,就算我們再怎麼努力宣傳,印再多宣傳單,發再多簡訊或 email,會買產品的就是那些需要的人。

而這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人們不習慣只使用一個管道,他們就好比遊牧民族,不會定居在同一個地方太久,或者甚至他們不習慣用任何一種管道。因此,我們開始想各種辦法,像是利用多重管道來接觸更多消費者等。但到最後才發現,這根本於事無補。因為,行銷團體的產品設計中心思想都只是「獲利」,完全沒思考到消費者的所需。

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通常都會需要經過幾個步驟,在這之間,他們會遇到一些使用上的困難,若太過複雜,可能會導致他們放棄購買。因此,企業們需要十分注意每個步驟之間的「轉換率」(Conversion rate),轉換率越高、就代表越能留住消費者。

而這些「轉換率」就是使用者經驗設計者存在的意義。透過模擬使用者在每個步驟、每個介面、每個功能中會遇到哪些挫折與問題,藉以分析、修正、實驗與測試,來提昇消費者在步驟間的使用流暢度。如此一來,企業們也能留住自己的消費者了!

4使用者經驗看的是「質」,需要採用的方法比你想的多!

數位行銷這一領域,研究調查較無法產生多大的效果,通常,就只限於分析理解市場調查過後的結果。從此可知,行銷方面的研究就傾向於,在已知的市場做對於既定產品的量化調查,所以「量」為主的調查方式就較常被行銷計劃採用。

相反地,使用者經驗是建立在規則之上-站在使用者的角度,進行同樣的動作、處理同樣的問題,面對相同的情境,並且解決所找出的產品問題。所以在本質上,使用者經驗所採取的方式是屬於「質」上的。

「量」與「質」這兩種方式自然地就是以互補的關係共存,幫助彼此來確保產品給予消費者實質上的真正價值,並且互惠地,帶給企業同等的商業價值。

5. 數位行銷將退位,使用者經驗才是現在的王道!

有異議嗎?也許。阿這沒辦法避免嗎?廢話!

數位媒體的普及,改變了消費者購物的方式,以及他們和品牌之間的關係,這影響程度可說是極致。原本只需要在乎花在廣播媒體宣傳的支出,現在卻連透過數位媒體互動的人也成為使用者之一,這規則的大改讓許多公司都相當頭痛。

很多公司還在踱步猶豫,並且掙扎是否要跟隨洪流,但說真的,風險是有的,因為壞產品是買不到好評論的。數位媒體帶企業帶來的新挑戰已經不是靠低價吸引客人購買就能解決的,「價值取勝」才是關鍵。

那當產品本身也變成社群網路的焦點之一時,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呢?物聯網時代的來臨,數位媒體帶給我們的影響就好比黑洞一般,深不可測。未來,互動不止於產品之間,人們與產品互動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但,行銷就與這領域沒什麼瓜葛。

「物聯網有改變世界的潛能,就像網際網路一樣,甚至更多」,這是物聯網對自己的期許,也是我們對他所有的盼望,物聯網改變了我們與科技之間的關係,也改變了我們對科技有限的了解。

它的存在,我們已無法忽視,或者避而遠之。它就在那,等著我們面對,而這個責任是數位行銷沒辦法一手獨撐,需要有使用者經驗以「人」為中心的概念及輔助,且也唯獨使用者經驗才能提供消費者真正想要的服務價值,以及真正想要的生活品質。

巨匠電腦開設了手機APP設計課程,教你APP應用程式開發與應用、使用者介面設計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輕鬆學!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goo.gl/onzMNi

 

【手機APP課程】巨匠電腦密技:像個設計師一樣設計你的 APP 介面

【手機APP課程】巨匠電腦分享科技心理學:讓人成癮的 App 設計學

【手機APP課程】巨匠電腦新資訊:蘋果手表App設計原則─少就是好

【手機APP課程】巨匠電腦分享,10種不同類型的移動UI設計模式